记者随笔:资本外流的“真实面”—— 外汇储备正在“体内循环”

2015-09-10 21:27:0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植
  近日,央行动作频频——先是出台特急文件,要求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从2015年10月15日起交存20%外汇风险准备金,随即又出台规定加强银行代客售付汇业务的监管,包括排查5个以上不同个人同日、隔日或连续多日分别购汇、购汇总额超过等值20万美元,并将外汇汇给境外同一个人或机构等可疑行为。
 
  一时间,市场纷纷揣测,央行可能正在加强资本管制,防范资本外流风险。
 
  毕竟,加强资本管制、提高利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市,一直是新兴市场国家央行防范资本外流的三大武器。尽管这些武器在实际操作过程基于各种市场原因,效果未必能达到预期。
 
  “但中国的资本外流,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是截然不同的。”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之所以出现资本外流,主要原因是大量境外资本在其经济高增长期间蜂拥而至,随着这些国家经济景气度下滑,境外资本便迅速获利回撤,带来资本外流-经济衰退-本国货币贬值-金融市场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的资本外流,更像是一种“体内循环”,即国内居民与企业需要美元资产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但这些美元资产除了少数会流向境外股市与金融产品,多数依然留在境内银行金融体系。
 
  这种体内循环很快在经济数据体现出现:一面是国家外汇储备持续下滑,一面是国内居民、企业的美元存款稳步增长。
 
  其中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不少外贸企业宁愿向银行贷款人民币以维持日常经营资金需要,也不愿将美元结汇成人民币。
 
  “严格意义上,中国的资本外流,应该是外汇储备从国家向居民、企业转移的过程。”赵扬认为,基于多数外汇储备依然留在境内银行金融体系,资本外流的实际规模并不高,因此人民币的贬值空间相当有限。
 
  然而,这也给央行出了一道难题——如何确保不让“体内循环”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外流。
 
  事实上,国内居民、企业热衷持有美元,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投机性,其逻辑就是用美元升值的收益,对冲人民币贬值的损失。
 
  但有银行业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表明这种逻辑未必合适:究其原因,当前人民币基准利率有2%,即便美元年底加息,其利息不过0.25%,与人民币仍有1.75%的利差损失,这意味着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年内升值幅度低于1.75%,持有美元获得的收益其实不如人民币来得高。
 
  “这恰恰是央行必须解决的难题,即修正公众与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期。”有外汇交易员认为。一旦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就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先是更多国内居民、企业热衷增持美元避险,必然消耗央行更多的外汇储备,随即是原先滞留在体内循环的美元资金将逐步流向境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势必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外流。
 
  在他看来,央行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正是基于扭转公众与金融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期,更好地维护这种体内循环现状。比如央行高层一再强调人民币汇率不存在趋势性贬值的基础,甚至有业内人士反映央行还在抛售外汇储备稳定人民币汇率。
 
  记者多方了解到,央行此举还能收到意外效果,一旦人民币贬值预期被扭转,大量基于投机性避险而购买美元的企业、个人往往会将美元重新结汇成人民币,有助于外汇储备重新回升。其结果是央行在无需消耗大量外储储备的情况下,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这将是金融市场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因为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即使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未必能成功稳定本国货币汇率。”赵扬指出。
 
  毕竟,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央行未必容忍人民币大幅贬值,何况中国央行拥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完全有充足实力干预汇市稳定人民币汇率。
 
  “这也是国际市场不大敢肆意沽空人民币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忌惮央行庞大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大量被消耗的外汇储备其实滞留在境内银行金融体系,没有出现真正的资本外流,就没有沽空人民币的最佳时机。”这位外汇交易员表示。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