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交易

来源:互联网络    整理:外汇联盟
  高频交易是指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比如,某种证券买入价和卖出价差价的微小变化,或者某只股票在不同交易所之间的微小价差。这种交易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有些交易机构将自己的“服务器群组”(server farms)安置到了离交易所的计算机很近的地方,以缩短交易指令通过光缆以光速旅行的距离。
 
  除了高速计算机的普及使高频交易成为可能以外,几次监管法规的变化也促进了高频交易的演进。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另类交易系统规定”(Regulation 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s)的出台,为电子交易平台与大型交易所展开竞争打开了大门。两年以后,各个交易所开始以最接近1美分的单位而不是以十六分之一美元为单位报价,从而,造成买盘报价和卖盘报价之间的价差进一步缩小,并迫使靠这些价差赚钱的交易商寻求其他交易方式。最后,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推出的“全国市场系统管理规则”(Regulation National Market System)要求,交易指令必须在全国公示,而不再只是在各个交易所内公示。当某只股票在某个交易所的价格与在另一个交易所的价格出现微小差价时,行动迅速的交易商就能据此获利。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日前表示,将在美国时间4月14日针对“高频交易”进行讨论,并考虑出台一项计划,要求高频交易商向SEC报告身份和交易情况。据悉,SEC能强制要求自营交易商和对冲基金等大型非券商公司,在交易时使用一个ID号码,并向其提供有关交易操作及其对市场影响的信息。而在去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经暂停了一类突出的高频交易方式——“闪电交易”。
 
  实际上,对于“高频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在投行机构之间早已有较为激烈的讨论。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指出,美国股市总体成交量中约有70%通过“高频交易”完成,而进行“高频交易”的机构数量仅有2%。
 
  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认为,此种背景下,虽然“高频交易”对市场也有好处,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但一旦程序出错或人为疏忽都有可能对市场走势造成灾难性影响。如目前“高频交易”出问题多数是因为投资者向机器发出了错误指令。尽管到目前为止这种错误造成的影响还很有限,但已经多次造成市场剧烈波动。
 
  高频交易的特征:
 
  1. 高频交易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程序化交易;
 
  2. 高频交易的交易量巨大;
 
  3. 高频交易的持仓时间很短,日内交易次数很多;
 
  4. 高频交易每笔收益率很低,但是总体收益稳定。
 
  高频交易的风险:
 
  “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Trading)是近来美国财经媒体上高频出现的词汇之一:这种由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运算所主导的股票交易能在毫秒之内自动完成大量买、卖以及取消指令;而为了争取这千分之一秒的优势,证券公司甚至还将服务器安置在交易所附近或同一座建筑里。
 
  因此,一些业界人士认为,这种越来越神秘的金钱游戏将没有技术支持的普通投资者置于一种被动状态,而高频交易的计算机系统一但出现错误,将会在短时间内给股市带来巨大冲击。
 
  著名商业新闻网站《商业内幕》2012年09月27日刊载文章,邀请对高频交易一直持批评态度的交易员加勒特•奈纳(Garrett Nenner)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其问题所在。
 
  奈纳比喻:比如你要在超市花5美元买一加仑牛奶,但当你走到收银台结帐的时候,价格已经涨到了5.05美元,而且你只能买到四分之三加仑。在这个情形里,高频交易的证券公司就是速度极快、且能推测你购买行为的其他顾客。但如果这样的顾客太多,超市可能就很难维持正常的秩序了。
 
  由于负责高频交易的计算机发生故障而引起的大小事故也频频见诸报端,除去2012年早些时候骑士资本的巨额亏损和BATS交易所的“闪电崩盘”,消息人士甚至对美国国会表示,发生在个股上的微小事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商业内幕》报道称,从2011年8月至2012年09月27日,交易资料库的开发商Nanex就记录下了2000多起非正常的股票波动情况。
 
  《华尔街日报》2012年里某些报道也指出,多名内幕揭露人士称交易所往往会给采取高频交易的证券公司提供“特殊照顾”;而不久前美国证券委员会(SEC)就向纽约泛欧交易所(NYSEEuronext)开出了500万美元的罚单,原因则是后者给某些机构客户提供信息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