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受宠背后:伪概念还是真风潮?

2016-08-01 01:13:20    来源:    作者:
  时下,金融科技(Fintech)正风行一时。仿佛一夜间,国内涌现出无数金融科技公司。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架势。
 
  在近期召开的中国首届金融科技大会上,汇集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金融公司,议题直指金融科技的运用和未来。无论是此前的P2P公司,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俨然都成了金融科技的主角和掌舵者,纷纷加入这场金融时尚的“华山论剑”。
 
  在热度居高不下的科技金融“追风”潮下,有清醒的行业人士质疑,Fintech是否是继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等时尚概念下的又一新概念?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真走向金融科技的阶段了吗?互联网金融与科技的距离有多远?
 
  改头换面的互联网金融
 
  金融科技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硅谷,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与金融日益深度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在于用科技来驱动金融,比如科技解决传统金融体系及机构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百度百科的解释中,金融科技被定义为属于产业金融的范畴,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从2015年下半年起,Fintech的概念开始走入公众视野,成为很多企业频频提起的时尚热词。
 
  Fintech的兴起与监管趋势有着直接的关联。正是在去年7月,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行业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随后又有多达二十几个监管文件涉及互联网金融的各个细分领域。
 
  在中国的监管政策中,金融机构是牌照式监管,尽管P2P、众筹等创新业态并未明确是否要发放牌照,但从监管的思路和趋势来看,越来越向传统的金融监管靠拢已是大势所趋。
 
  从今年四月开始,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秩序,国家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6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建设银行、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指出:“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非法集资、非法金融活动,做好前瞻性调控和应急性管理”。
 
  这一监管趋势下,P2P成为“众矢之的”。7月20日,美利金融公告宣布对线上理财业务进行战略调整,将对理财产品全部结清后停止线上理财平台运营,此后公司将专注于消费金融业务。而早在今年初,也曾有大王理财宣布主动关闭了P2P平台。
 
  伴随着P2P行业频发的风险事件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收紧,金融科技随之成为了市场上最火热的概念,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P2P网贷平台宣布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包括宜信、短融网等知名平台。例如国内最早的P2P平台,拍拍贷在2015年开始加强科技与金融业务的结合,开发了“魔镜”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方式来处理大数据、建立风控模型,给那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下“不可能”的用户赋予信用,使得他们能得到金融服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华尔街投行运用数学模型“创造”出了次级抵押贷款,令很多不具备贷款资质的购房人,也能够获得次级抵押贷款。
 
  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一些平台改名叫金融科技,其实是有意避开P2P监管”。普惠金融董事长张辉更是直言,“我觉得是噱头,都是概念,对于老百姓来说,制造出这些名词更便于他们理解,毕竟太复杂的概念普通用户不一定能明白。”
 
  但是,央行条法司副司长刘向民也明确指出,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Fintech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并抛开表面属性,从业务模式出发进行穿透式监管。
 
  最近,央行行长周小川与IMF总裁拉加德对话时也提到:“我们鼓励互联网公司发展,但当它们开展金融业务时,在当前的情况下,它们需要遵守现有规则。”只要涉及金融业务就需要牌照或遵照既有规则,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了。
 
  由监管层的态度可见,尽管打着Fintech概念,以金融科技公司自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并不能逃避监管的制约。
 
  此外,“在一系列诸如跑路等恶性事件下,资本市场对P2P唯恐避之不及。很多互金平台急于改头换面变身金融科技,也正迎合了资本市场需要发掘新概念的心理。”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伪概念还是真风潮?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高达191亿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过去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在强势资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过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
 
  在全世界范围涌动的金融科技新概念驱动下,BAT和一线互金平台开始将科技与业务进行更多结合,类似主打智能投顾类的行业公司成为新科技形势下的热门领域。
 
  一位从事智能投顾金融业务的负责人称,在今年金融科技大热的当下,智能投顾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业务。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此前是一家线下理财公司,借助技术手段成功转型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如何看待金融科技需要注意两个过程:一是互金的出现实现了人机交互购买的过程;二是科技金融的核心是创新,是对用户服务层面的深度满足。”这位负责人称,在他看来,区别一家互联网金融是否是金融科技公司,要看两方面:1、资金是否多元化;2、购买通道是一站式还是组合式。
 
  一位自称是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向《环球网》记者表示,自家所在公司技术是由谷歌提供,且有自主研发的风控模型,依赖于科技手段的金融新发展,技术由权威科技公司提供,产品是受国家证监局监督的,资金是全托管的,数据模式是申请过技术专利的金融科技公司。“我们是一家正规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位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事实上,面对金融科技的新浪潮,各家互金公司对金融科技都有着自己的定义和理解。
 
  蚂蚁金服总裁井贤栋认为,"Fintech并非简单的在'互联网上做金融',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创新和效率提升。”理财范CEO申磊也公开表示,金融科技仍然是对现有金融机构产品及模式的革新,只不过更加侧重于技术,或者说,在产品体现上多是技术产品,比如说风控模型、预警系统等等。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则强调,金融科技公司应该定义成,“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从而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高盛全球金融机构投行副主席John Mahoney则认为,金融科技公司需要以技术为基础,并且专注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一部分或多部分,主要包括支付、科技支持型借贷、保险科技、市场结构、资产管理科技和资金筹集。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则直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本质都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从中看出,无论科技金融如何风行,披上时尚外衣的“Fintech”依然难以回避金融的本质。
 
  如何掀开科技金融的外衣
 
  “很多互金公司都在打着金融科技的概念,本身业务没有任何变化。”在谈及行业纷纷标榜自己为科技金融公司时,点融网创始人郭宇航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看来,“目前而言,很多所谓的科技金融公司更多的是在追赶概念。”吴文雄分析称,这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打压,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频繁爆发的风险事故,使得“互联网金融”一次偏向贬性,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始通过更名来绕过市场质疑声;其二则是由于现阶段所谓的科技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其根本还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改善金融服务质量罢了。
 
  自我标榜和真科技,尽管隔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但行业人士自有辨别之术。
 
  拍拍贷CEO张俊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平台是否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不是自我标榜的。1.是否利用金融和互联网技术大幅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将更多的用户特别是传统金融不能或不想服务的用户纳入到金融服务中来;2.是否能逐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3.通过技术的手段,能不断提供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吴文雄的理解是,凡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能为金融行业提供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公司,都可以称之为金融科技公司。“这里讲的科技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等领域”。他补充到。
 
  尽管金融科技并不能成为互金平台躲避监管的“避风港”,但行业人士已经集体意识到金融科技两大核心:数据和技术。
 
  “借助这两者的驱动,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成为金融科技的显著特点,并迅速‘秒杀’传统金融服务,覆盖到越来越多的人群,并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变革。”有专家称,这也许是时下这场新金融概念下对全行业的意义。
本文标签: